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府为加强我国的重工业实力,经过3年调查研究,制定了一个发展中国重工业的3年计划。计划中重要的一项就是由资源和航空合作,建设一座包括能够制造航空发动机、动力机械和工具机具的机器制造厂,战时能扩充军需生产能力,平时能适应正常经济建设的需要,并将工厂取名为“中央机器厂”。“中央机器厂”原建在湖南省湘潭县,抗战爆发后,日军大举侵入我国内地。面对严峻局势,资源决定停止在湘潭的建厂工作,将5000余吨机器拆卸,经广州、九龙、香港转越南海防,再由滇越铁路运达昆明。 美国制造技术行业是高度分散的,由数千个中小企业和少数大企业构成。大部分企业为家族模式,许多由代或第三代管理。两家较大的私营机床制造企业为Haas Automation和Gleason Corporation。此外,还有上市的Hardinge和增材制造技术--3D系统公司。美国的制造技术企业在地域上比较集中,五大湖地区的企业占出口的50%以上,加州和田纳西州占20%以上。美国制造技术的最终用户主要集中在汽车制造、航空和油气开采领域。 日本机床行业的崛起初期也是依靠加大技术引进才得以实现的。1950 年代日本开始积极引进工作母机方面的技术,起初主要是从法国和美国引进一系列泛用机的技术,后来,引进技术的对象国主要是美国和西德,这是因为美国开发出了内藏电脑的数值控工作母机。从1970 年代起,日本的工作母机制造厂家真正进入了数控时代。1970 年代正是日本的工作母机出口比率摆脱以前一直低落的状态,而超过进口比率的时期。经过近 30 年的引进技术和自主研发的紧密结合,日本的工作母机工业终于达到可向海外(韩国、中国台湾、西班牙、英国等)提供技术的地步。70 年代以后,日本从外国引进技术仅限于引进用于制造飞机的特殊工作母机的技术,在其他大多数技术领域已经可以实现同其他机床强国的“平起平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