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
固体、
液体、
气体、
等离子体等等。我们通常把
导电性差的材料,如煤、
人工晶体、
琥珀、
陶瓷等称为
绝缘体。而把导电性比较好的金属如金、银、铜、铁、锡、铝等称为导体。可以简单的把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材料称为半导体。与导体和绝缘体相比,半导体材料的发现是最晚的,直到20世纪30年代,当材料的提纯技术改进以后,半导体的存在才真正被学术界认可。 [1]
半导体是指在常温下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材料。半导体是指一种导电性可控,范围从绝缘体到导体之间的材料。从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角度 来看,半导体影响着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直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材料才被学界所认可。 [2]
半导体的发现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1833年,英国科学家电子学法拉第最先发现
硫化银的
电阻随着温度的变化情况不同于一般
金属,一般情况下,金属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法拉第发现硫化银材料的电阻是随着温度的上升而降低。这是半导体现象的发现。 [3]
不久,1839年法国的贝克莱尔发现半导体和
电解质接触形成的结,在光照下会产生一个电压,这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
光生伏应,这是被发现的半导体的个特性。 [3]
在1874年,
德国的布劳恩观察到某些硫化物的电导与所加电场的方向有关,即它的导电有方向性,在它两端加一个
正向电压,它是导通的;如果把电压极性反过来,它就不导电,这就是半导体的
整流效应,也是半导体所特有的第四种特性。同年,舒斯特又发现了铜与
氧化铜的整流效应。 [3]
半导体的这四个特性,虽在1880年以前就先后被发现了,但半导体这个名词大概到1911年才被考尼白格和维斯使用。而总结出半导体的这四个特性一直到1947年12月才由
贝尔实验室完成。 [3]
2019年10月,一国际科研团队称与传统霍尔测量中仅获得3个参数相比,新技术在每个测试光强度下最多可获得7个参数:包括电子和空穴的迁移率;在光下的载荷子密度、重组寿命、电子、空穴和双极性类型的扩散长度。 [4]